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如何计算生肖年?为什么每次转世只有六十年?
如何计算生肖年?为什么每次转世只有六十年?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6

很多人都知道干支年表。这是古人创造的一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方法。天干对应地支,一一构成干支年表中的年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天干地支是如何对应的。如果用数学方法计算,那么一个周期应该是120年,但我们看到的是60年。为什么还不到一半呢?古人是如何用干支年表来计算的?这六十年去哪儿了?

中国干支年代学方法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与其他纪年方法相比,干支纪年方法从甲子年开始,轮回60年,然后再次回到甲子年,不会出现任何错误。 ,足见我们古人的智慧。

这是因为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是以星辰为依据的,比阳历、农历的纪年法更为准确。但你有没有发现,在天干地支的年表中,从来没有“甲丑年”、“伊尹年”等,你知道为什么吗?

1。天干地支的属性

首先我们要从天干地支的属性说起。中国文化讲求阴阳,所以天干地支也是按照阴阳区域来划分的。天干中,“甲、丙、午、庚、壬”属“阳”,其余“乙、丁、己、辛、癸”属阴。在同一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属“阳”,其余“丑、卯、巳、未、酉、亥”均属“阴”。这就是天干地支的阴阳之分。明白了这一点,再介绍天干地支的年表就更清楚了。

2。天干地支历

天干地支的年代顺序原则是“阳对阳,阴对阴”,也就是说,天干的“阳”与地支的“阳”相配。 ,然后天干的“阴”与地支的“阴”相配。总算形成了这种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例如,天干中的“丙”属阳,地支中的“辰”属阳,形成丙辰年。然而,由属阳的天干中的“丙”和属阴的地支中的“丑”组成的丙丑年并不存在。

如果有疑问,可以按照阴阳来组合,看看是否可以组合成“甲丑年”、“丙卯年”、“戊亥年”。

扩展阅读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自古以来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将茎枝顺序匹配到正好六十就是一周,周而复始,周而复始,记录周而复始。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每年立春,干枝历发生变化。

甲、乙、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象,谓之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象,称为地支。

干枝年表,可以上下推动历史时间,向前向后,推至无穷大。但确实有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打开世界的起点。干支年表的传说源于黄帝时代。其实它萌芽于西汉初期,最早流行于王莽,东汉以后才开始流行。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之前就已经用干枝来纪年了。其实就是岁星年,用岁阳和岁阴合起来纪年。睢阳:严风、詹猛、柔照、强羽、朱勇、涂伟、商章、崇光、宣谦、赵阳。随印:陷、赤芬若、射提阁、山栏、止虚、大荒罗、敦藏、邪邪、伏坦、左微、乙卯、大元仙。例如,“太初元年,年号‘燕风舍提阁’,月号‘毕驹’,日日甲子,冬至子夜。”

岁星是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的位置来记录年份,干支代表十二天体(黄道周围的天空被分成十二等分)。木星每11.862年绕天空一周,因此隋星大约需要85年再经过一辰。这就是所谓的“朝臣”(刘鑫提出)。这时也使用了生肖历。颛顼历,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为丁丑。汉成帝末年,刘歆编撰的《三通历》将太初元年改为丙子,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由乙酉改为丙戌。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干支年表与太岁年表的转换存在一定的混乱。

到东汉时期,学者已不使用朝臣法。因此,太岁年表与干支年表在太始二年看来是相同的。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全国实行干支历。从此,干支的年表就固定下来了,一直延续至今,没有任何混乱。所以东汉人就用干枝与年星相对应来推进年表,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历史年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