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用范文 > 《口算除法》十二个教学反思口语第一课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十二个教学反思口语第一课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3-10-09 11:04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1

   给《口算除法》 上了一堂课。通过自我反省和听取学校老师的点评,我受益匪浅。本课的不足之处及纠正方法总结如下:

  1。老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

  通过这次课堂示范活动和听学校其他老师的讲课,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虽然能够简洁、准确,但我的语言对学生来说缺乏生动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我们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2。教材内容可以大胆组合。

  这节课的内容是口算和除法,但是学算术的时候和“商不变的性质”密切相关,所以课上我只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不用渗透,其实本课的内容可以和“商的不变性”和口算除法一起教。

  3。一些细节处理不当。

  1。在教“80除以20,你觉得怎么样?”时,孩子说等于40。我引导孩子用商乘除数的方法等于被除数,发现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时候,你应该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其他孩子说说问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这样会更好。

  2。教学过程中,我做的课件出现了错误,但老师却显得有些慌张。更好的处理方法是让孩子自己阅读课件。发现问题后,以此提醒孩子你做题很正常。这种错误有时会出现,提醒孩子要认真对待学习。

  3。在做教学第79页的测试时,我要求孩子们“找出每组两个计算之间的联系”。问完这个问题,孩子就有些疑惑了。如果被问到:找出每组两个计算之间的联系。而且不同的是,这个问题更有针对性。

?掌握除以整数的口算方法。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计,将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计自然地引入到新课中。在学习新课程时,我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我们组织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法,注重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1) 教授整数除以整数的口算。我给出了信息“有80个气球,每类20个,要求解出来,可以分为几类?”这导致了口算80÷20。口算法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乘除关系用乘法来计算除法,另一种是用表除法来计算。为了准备测试业务,我还安排了相应的师估算83÷20、80÷19。

  (2)在教整数除以百、十的口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摸索口算方法,口算完后再做相应的估算:122÷30、120÷28 。

  缺点:

   (1)时间没有完全预设,没有时间进行思维训练。

  (2)学生记忆不够,比如对主题图的观察和4堆学生答案。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最终也没有及时纠正。

  (3)期末巩固练习找学生太慢,浪费时间,导致没有实际应用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术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百数和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考试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要点

  在理解算术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除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1。新课程介绍

  1。口头回答

   (1) 24 由多少个十和个位组成? 84呢?

   (2) 42 十和 90 十是什么?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2。教授新课程:

  展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这张图包含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一路上提出的问题吗?

  1。这60箱可以分3次运输。赵叔叔平均每次运输多少箱?

  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与小组中的同学讨论。你也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工具来帮助你解释你的想法。

  小组报告:解决问题的思路

  1。想一想这个公式:二加三等于六

  2×3=6 6÷3=2

  60÷3=30

  2、 20×3=60 60÷3=30

  3。把60分成3等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有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分3次把它们全部发货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输多少箱?

  如何计算?在群里讨论。

  600÷3=200(盒)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还运了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搬运多少箱?

  240÷3=

  这个问题该怎么考虑呢?

   摘要:除数是一位数的动词除法。计算的时候怎么考虑呢?

  你可以想公式,也可以用之前学过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组合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只要计算正确,任何方法都有效。

  课堂练习:做吧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3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例一讲口算方法时,没有人提到第一种方法,主要提到这三种方法(1)先别看“0”,6÷3=2,再加上“0” ,“2”变为“200”。我引导学生理解:此时的6不再是我们平时认识的6,而是6百,所以除法是2百,我们需要在2后面加上2个“0”(2)。对此,有同学建议:把它想象成60÷3=20。这意味着 600 除以 60 个十,得到 20 个十。 20后面加1 0,就是200。我觉得这个说法也很好,以后第一个位置学的不够的时候就用它。 (3) 乘法和除法是好朋友。如果你想到200×3=600,你也可以计算出结果。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从本周一开始。口算除法作为本单元的开端,为后续的笔算除法教学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老师经过研究决定放慢教学进度,旨在让学生扎实掌握每一类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以口算科的估算内容作为今天示范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普通班的我,与三年级四班的同学们配合得很好,顺利完成了今天的演示。课后我和侯主任沟通,简单总结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教学流程为:复习介绍、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课堂达标。

  在复习导入环节,单元知识树结合口算除法练习,完成复习的导入。然后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解释;然后利用单元主题图介绍口算除法例2的公式,关键问题是基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提问,李萌成功解决了“三个人大约可以带多少个盒子”的问题。平均的”。这个问题我在设置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如何引导,以便计算时采用估计法,计算符号采用“约等于”符号。这个链接非常流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估算的指导。

  在三年级三班的试教中,我采用了两种估算方法一起进行教学。我发现方法一和方法二差距很大,关键是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理解方法二的每一步。因此,在今天的演示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即学完后立即巩固练习。学生自学的、老师教的、学生掌握的,我们都会在练习中实践。在此,侯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减少例题数量和难度,以适量、中等难度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报告,通过黑板课练习方法二的具体流程。最后对两种方法的总结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求近似数估计法”,方法二称为“分解法”。 《数值估算法》,比较两种方法,指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结合精确计算。这个过程巧妙地运用了数学思维中类比的思想。缺点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这两种方法并在以后使用。练习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方法,优化的思路也体现在这之中。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克服了方法2的难点后,课本上的第一题又是一个难点。学生学完方法2后,再处理做1的第一题,学生理解难度就会小很多。此时,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完成,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相当高效。随后,相应的课堂测试按计划进行,通过标准试题量化学生的成绩。部分学生遗留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4

  《口算除法》是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一个小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语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整十和整百除以整十,以及相应的估计。是孩子以后学习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学习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

  第一次看到这门课,感觉知识容量比较小,知识点也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行转学并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但听了范老师和苗老师讲的两节课后,我觉得自己平时备课不够认真,学得不够透彻,只从知识本身的表象上讲课。 。两堂风格不同的课让我对计算教学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范老师在这节课中引入了口算,而口算的练习与这节课要使用的分表密切相关。实例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成计算公式后,询问为什么用“80÷20”,让学生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说到算术的处理,范老师完全放手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讲解完算术后,对比之前学过的“80÷2”,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在计算末尾加0,什么时候应该在计算末尾加0。不应添加 0。范老师在提出“120÷30”后,将估算作为第三例题提出,为后面的笔试做准备。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对计算的讲述和对问题回答的完整程度,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灵活的思维。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增加了实践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热情。一堂课一气呵成,让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苗老师的算术课学得非常透彻,从简笔画到计数器。我感受到了苗老师认真、深刻的备课态度。讲座中,通过苗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也体会到了计数器的“小用大用”。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最初的斗志逐渐磨灭了。备课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只是随便浏览一下教材,简单的重新整理一下知识。然后班级就不再庄重了。一支粉笔《一张嘴》在40分钟内呈现给孩子们。但名师的授课让我感受到了目标的崇高,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有多大,给了我重拾斗志的力量。 “备课”看似简单的四个字,承载着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所有窗口。重视我教的每一堂课,重视我传授给孩子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我相信我通过学习、观摩和讨论课堂不断成长。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名师。在原计划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老师经过研究决定放慢教学进度,旨在让学生扎实掌握每一类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以口算科的估算内容作为今天示范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普通班的我,与三年级四班的同学们配合得很好,顺利完成了今天的演示。课后我和侯主任沟通,简单总结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教学流程为:复习介绍、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课堂达标。

  在复习导入环节,单元知识树结合口算除法练习,完成复习的导入。然后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解释;然后利用单元主题图介绍口算除法例2的公式,关键问题是基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提问,李萌成功解决了“三个人大约可以带多少个盒子”的问题。平均的”。这个问题我在设置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如何引导,以便计算时采用估计法,计算符号采用“约等于”符号。这个链接非常流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估算的指导。

  在三年级三班的试教中,我采用了两种估算方法一起进行教学。我发现方法一和方法二差距很大,关键是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理解方法二的每一步。因此,在今天的演示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即学完后立即巩固练习。学生自学的、老师教的、学生掌握的,我们都会在练习中实践。在此,侯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减少例题数量和难度,以适量、中等难度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报告,通过黑板课练习方法二的具体流程。最后对两种方法的总结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求近似数估计法”,方法二称为“分解法”。 《数值估算法》,比较两种方法,指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结合精确计算。这个过程巧妙地运用了数学思维中类比的思想。缺点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这两种方法并在以后使用。练习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方法,优化的思路也体现在这之中。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克服了方法2的难点后,课本上的第一题又是一个难点。学生学完方法2后,再处理做1的第一题,学生理解难度就会小很多。此时,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完成,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相当高效。随后,相应的课堂测试按计划进行,通过标准试题量化学生的成绩。部分学生遗留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7 情况是很难理解除法,混淆除法和乘法。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们应该首先以乘法为基础,让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然后从乘法运算引入除法计算,让学生发现除法实际上是乘法。一个逆向过程,突出学生的直觉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材设置参观科技馆、植树的场景。作为植树节参观科技馆和植树团队的一员,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和信息自行解决问题。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参观科技馆时解决60÷2问题时,学生主要说了两种方法:(1)先不要看“0”,6÷3=2,然后加“0”,“2” ”变成“20”。我引导学生理解:此时的6不再是我们平时认识的6,而是6个十,所以除法是2个十,2后面必须加一个“0”(2)乘法和除法我们好朋友们。如果我们想到20×3=60,我们也可以计算出结果。通过学生的演讲,学生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表达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仍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算法,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体验一步一步的计算。

  口语分割在生活中经常用到。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后进生考虑不够,部分学生的准确率很低,速度很慢。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加强。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8

  《口算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根据学生对表格中的乘法和除法以及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乘法的熟练程度进行教学的。为学生掌握除法估计、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探索了引入,充分利用了学生关于口算乘法的知识和对“乘除关系”认知的感性积累。 ” 为了同化和适应,所以我首先要求学生复习口乘并谈谈算法。这既明确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反馈后,学生可以迁移的知识并没有详细解释。例如,当学生学习60÷3时,他们可以快速计算600÷3、6000÷3、60000÷3……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新知识”和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具体如下: (1)首先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

   (2) 我们应该先解哪个方程,然后再解哪个方程?

   (3) 你觉得 60÷3 怎么样?

  同时,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探究空间。例如“还有什么更容易的?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习活动。至于还有什么?可以找到什么?我没有明确规定这些,但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改变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单向沟通方式。 ,而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

  口算和除法知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构建新的知识?新的数学理念告诉我,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性。在这堂课上,我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而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9

  口语除法是一门计算课。这是两位数除法单元的起始课程。它也是学习两位数除法的书面除法的重要基础。

   成功:

  1。坚持让教育“有趣”。

  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视听媒体。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地营造了建校46周年校庆的场景。课件利用气球、彩旗美化校园,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口算和估算,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与玩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给每个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复习还是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问题的不同程度,尽量给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培养主动学习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学生 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并有所收获。

  3。有效的互动和增强的反馈。

  在课堂上,我们注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参与适当的指导,师生提问并回答问题,及时反馈学习进度,控制教学进度。

  4。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更加深入。

  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口算、估计、判断等形式进行综合练习,打好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口算和估计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事半功倍。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也感到仅仅培养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说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加强这部分的思考,努力提高今后的教学水平。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0

  教材说明

  两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估计与一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估计不同。要估计一位数除以多位数字,只需省略被除数的尾数并找到它的近似数即可。要估计两位数除以多位数字,您必须首先分别找到被除数和除数的近似数。而且除数省略了十位后的尾数,被除数的尾数省略的位数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运算的方便程度来确定,这样得到的两个近似数可以为归因于表中的口部划分计算。由于必须先近似被除数和除数,因此估计除法比第 6 册中的一位数除数更困难。

  例6,利用运输酱油的情况,得出两位数除以多位数的估计。

  课本给出了两种估计方法:一种是用被除数和除数来近似数,然后用除法口头计算;另一种是把被除数和被除数近似为数,然后用乘法进行口头计算,这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想到。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在1学时内讲授。教学例6,完成练习14中的练习。

  2。教学例6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538和62的近似数进行估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估算?给学生明确一下:取近似数时,首先要考虑到近似数不能与原数相差很大,然后再考虑运算的方便性,这可以归因于表中除法的口算。

  要求学生做“做”题时,让他们在计算前思考如何得到近似数字。

  3。练习14中部分练习的教学建议

  问题3有点难。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计算前如何求出近似数字。

  第51页底部的思维题。答案的思路是:根据题意,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为28-10=18(人); ②仅参加中国组的人数为14-10=4(人); ③ 两组均参加人数为42-18-10-4=10(人)。

  教材说明

  除百的口算过程,本质上是先除几,再除百的连续除法过程。例如3600÷300=3600÷3÷100=1200 ÷100=12。在这个过程中,除以一位数是重要的一步;除以 100 类似于除以 10。因此,教材首先复习了一位数除法和整数除法,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准备。

  例4教如何除以100。课本从除法的含义开始,清楚地解释了除100的口头算术。然后例5教整百除法。所出的两道口算题,一道是一位数的商,一道是两位数的商,都用方框里的字来突出除以百的口算方法。经过两个例子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口算除百的规则。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1

  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简单。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方法。但我们需要的不是最终的计算结果有多准确,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算术,能够理解地计算。只有真正理解除数是个位数的除法计算,才能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铺平道路。

  我认为既然学生可以自主掌握知识,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学习呢,所以在整个课堂的设计和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备新课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算术。

  课前,我让学生复习表格的除法,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书本第14页和第15页的内容。通过看例题图片和小精灵的文字,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整百和整十除一的口算。看数字时,你可以这样想:有多少个百(十)=多少个百(十)?如果要乘减的话,先计算0前面的数,然后在得到的商后面加上0,即被除数最高位的数,如果除法不够,可以将最高位的数与被除数合并起来。下一位数字,然后除。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实践机会。在指导孩子预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理解了计算,所以新课中没有用例,仅仅让学生列出自己的公式和计算是不够的。在课堂上展示它们。问题是学生没有充分了解情况。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算术还没有真正掌握。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对于学生个体掌握新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课前的复习与交流、课中练习的协作批改、问题争论的总结等等。学生是不同的。老师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掌握新知识,小组合作弥补了这个缺点。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优生可以很好地帮助暂时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知识,大大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4。尝试使用一定的模式来授课。

  对于数学来说,因为学习的内容不同,所以很难有固定的模式。但根据学校提出的培养学生八个好习惯,借鉴高年级的学习经验,我周设置了五个环节,即课前练习、我想学、我能学、我收获。 ,我可以使用。由于链接是上周设置的,学生还不太熟悉每个链接要做什么。希望他们在下一阶段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节课要求学生在课前练习中复习数字的构成,因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想学的是针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相关的。 (比我预想的要好)在I-Learn环节,我感觉虽然同学们是先分组交流,然后汇报,但是汇报过程还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还是有教授的感觉。在收获环节,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仍需加强。我将使用的链接主要是供学生小组交流和修改。

  缺点:

   (1) 放手还不够。

   (2)在知识教学方面,本课对口算方法的指导虽然写在黑板上,但并没有系统地向学生强调。因此,从测试结果来看,中下班学生对表中的口算公式并不熟悉,因此计算准确度不高。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看得懂数学。在每次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并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数学知识。自主学习让每一个课堂都精彩纷呈。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12

  《口算除法》是四年级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理解算术、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从复习除数为个位数时的除法口语,让学生先熟悉除法运算,然后再延伸到除数为整数时的除法。让同学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说出学生的名字,在黑板上解释算术过程,其他学生可以补充。通过多名学生的共同讲解,除法的基本算术就会清晰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完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在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学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存在问题。他们知道如何用乘法公式来检验商,但最后却要加一个零,使商变成两位数。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除法的意义,让学生从除法的意义中理解商的位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算法,并能准确计算出结果。

  通过这节课的口算教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维训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都涉及到计算题,要给学生多一些训练。这就是我们作为导师的任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