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脓胸手术 病人 临床护理
脓胸是指渗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脓性感染。有大量渗出布满全胸膜腔时称为全脓胸;机化纤维组织引起粘连形成包裹性脓胸;脓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溃性脓胸。临床上以发热、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脓痰为主要特征。急性脓胸行抗炎、体位排痰等对自症治疗;慢性脓胸行肺剥皮术。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自我形象紊乱;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体温升高。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 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病人表现郁闷,不爱社交,心事重重,有的则表现脾气粗暴。
2.1.2护理目标
病人能向医务人员诉说焦虑的原因。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治疗。
2.1.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护士以诚待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解决病人的急需,争取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多向病人讲解手术的进展及效果,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2.1.4重点评价
焦虑的原因及程度。焦虑是否减轻。
2.2自我形象紊乱
2.2.1主要表现:病人有一种自悲感,痛苦感,孤独感,唯恐因脓液臭味而遭人唾弃,不愿进行社交活动。
2.2.2护理目标
病人对治疗、手术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充满自信心。病人能掌握自护胸壁脓腔破口的方法。病人能掌握长期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自护方法。
2.2.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护士不能有任何伤及病人自尊心的言行。脓腔穿破胸壁,污染衣物要及时更换,并予换药,用无菌纱布覆盖。咳脓痰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口臭。
鼓励带管出院的病人正视暂时的现状,指导病人出院后生活起居,并教会病人自护的方法:如更换引流瓶技术;保护引流瓶及管道无菌的措施;长管是接病人的胸腔管,并插入水中2c m以上,应放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引流液的处理;活动时,引流瓶的放置等等。
2.2.4重点评价
自我形象紊乱的程度。改变自我形象紊乱的方法有效与否。
2.3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2.3.1主要表现
慢性病容。消瘦,可低于正常机体体重的20%。低蛋白血症。
2.3.2护理目标
病人机体需要量得到补充,增加耐受手术的能力。
2.3.3护理措施
向病人解释增加营养的重要性,介绍营养食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高热时给予对症处理,物理降温,减少机体消耗。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次,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遵医嘱积极抗炎治疗使排脓痰减少,尽早手术治疗。
2.3.4重点评价
营养状态改善程度。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是否正常。病人精神、食欲状态是否正常。
2.4清理呼吸道低效
2.4.1主要表现
脓痰较多,尤以早上为甚。咳痰无力。双肺闻及痰鸣音。阻塞性肺部感染可伴有发热。
2.4.2护理目标
病人能有效地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脓痰量逐渐减少。
2.4.3护理措施
术前指导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指导和协助病人作体位引流,每天2次。体位引流的方法是:上肺病变取半坐卧位,下肺病变取头低足高位,中肺病变取仰卧与平卧交替位,使脓痰及时排出。咳痰无力者给予协助,如拍背、雾化吸入。每班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并记录24小时脓痰量及性质。
2.4.4重点评价
呼吸道听诊痰鸣音是否消失,肺部清晰度如何,痰量的多少。病人能否掌握体位引流的要领,引流是否有效。
2.5体温升高
2.5.1主要表现
有肺部或邻近部位的炎症病灶。有急起高热及高热的伴随症状。
2.5.2护理目标
配合药物使病人体温正常或接近正常。
2.5.3护理措施
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等。高热者,每天测体温6次。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识指导。
2.5.4重点评价
体温是否正常或有无下降趋势。物理降温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刘仲秋,刘桂梅,杨秀珍,赵和玲.结核性脓胸128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22期.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急救及护理。方法 选取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急救与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儿科常见病,临床研究显示有3-4%的儿童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发生惊厥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弱刺激即可导致大脑的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1]。一旦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医生应及时给予准确的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采取急救处理,并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改善患儿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急救及护理,我院选取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均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体温升高、口吐白沫、四肢肌群呈强直性以及呼吸节律不整等症状。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0.7)岁,惊厥时间为0-5min,平均为(2.4±0.7)min,发病原因:46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致高热惊厥,34例肠道感染致高热惊厥。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急救措施
惊厥发病比较急骤,进行抢救时需要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解开患儿的衣领,保持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中的分泌物,在患儿牙齿中放入压舌板,以免发生唇舌咬破和窒息。若患儿的脸色发绀明显,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治疗。使用温水或35%-45%乙醇擦浴进行降温,或者采用冷生理盐水灌肠或者冰敷降温,应放置冰袋在患儿的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进行降温。治疗时首选安定针以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0.3-0.5mg/kg地西泮静脉注射治疗,或者采用肌内注射10-15mg/kg苯巴比妥,若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治疗。
1.3 临床护理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取得其信任,缓解其焦虑烦躁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注意对患儿皮肤的护理,温度上升时由于全身皮肤紫绀,四肢冰冷,因此需要注意保暖。温度下降时通常患儿会大量出汗,因此需要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避免着凉。注意保持病房内安静,以免导致患儿烦躁。及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饮食护理时需要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以补充机体的能力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有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体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体温。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体温仍处于高热状态。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32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较长时间的惊厥或者不正常的处理均可加重患儿脑损伤,引发脑缺氧和脑水肿等症状,时间越长所造成的缺氧性脑损伤越重,甚至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安全[3]。因此一旦患儿惊厥发作,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地实施抢救,确保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吸氧,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降温,给予有效的治疗。同时给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保证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以保证后续治疗的有效。密切监护患儿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患儿发生惊厥的实践和症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叮嘱患儿家属给患儿提供高热量和高营养的食物,合理搭配食物,以引起患儿的食欲,使其尽快补充能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治疗过程中多鼓励和安慰患儿,多与家长沟通,取得其信任,缓解其内心的焦躁情绪,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要向患儿家长宣传有关高热惊厥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便于家长及早确定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4]。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经过急救与护理后,给予全方位护理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与文献报道[5]情况相符,由此可见,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儿病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患儿痛苦,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春.小儿高热惊厥 168 例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95( 6) : 89-90.
[2] 邢晓晴.小儿高热惊厥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74(3):78-79.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皮肤、饮食、高热、口腔、眼部以及心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红皮病型银屑病 护理 全面性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皮肤的弥漫性潮红为主,皮肤表面往往分布有大量的糠秕样鳞屑[1]。细致且全面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治愈与康复[2]。为进一步研究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本院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全面护理对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有良好的价值,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2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5~53岁,平均(43.5±2.8)岁。致病原因方面,7例因药物使用不当引发,6例因普通银屑病加重引发,7例因长期服用激素药物后骤停引发。
方法:对患者实施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性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皮肤护理:要求患者穿着绵柔舒适的棉质衣物,若皮肤瘙痒,切不可直接用手指甲或其他坚硬物品进行抓挠,防止患者皮肤受再次刺激。同时,需要注意环境的护理,做好对床单、衣物等贴身物品的消毒工作;②饮食护理:由于患者皮屑大量脱落,导致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流失尤为严重,因此需要注意从饮食方面补充以上营养物质,禁食辛辣、辛热以及海产品;③高热护理:对患者的发热症状进行密切观测,若出现高热,则需要通过温水擦洗、冰敷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护理,严禁以酒精擦拭皮肤,防止对患者皮肤产生刺激;④口腔及眼部护理: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制剂以及免疫制剂,可能于口腔部位滋生念珠菌感染,因此需要做好对口腔的护理,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针对出现结膜充血症状的患者,以地塞米松滴眼液干预治疗;⑤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带病,难免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需要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的情感沟通,通过讲座等方面,集中宣教,解决患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增强信心。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皮肤损伤改善程度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①痊愈:改善>90%;②显效:改善60%~90%;③有效:改善30%~60%;④无效:改善
结 果
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性的护理,均出院。患者住院时间20~42天,平均(31.5±2.6)天。痊愈4例(20.00%),显效10例(50.00%),有效6例(30.00%),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
讨 论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病情危重,且病程具有反复性的特征,因而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处于带病状态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方面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另一方面会无法积极且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4]。因此,为了提高对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诊治效果,就需要从护理角度入手,通过落实全面护理措施的方法,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个体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进行全面护理的过程当中,具体的护理要点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这几个方面,以上护理要点共同作用于患者,形成一套完整且全面的护理体系,因而对于促进患者遵医嘱行为效果显著。
本次针对20例红皮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2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1.5±2.6)天。无一例患者无效,临床总有效率100.0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包括皮肤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口腔及眼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在内的全面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疾病治疗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泽春,涂春,张璇,等.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2):167-168.
2 宁花兰,方梅,缪畅,等.临床循证护理与阿维A联合窄谱UVB银屑病疗效的关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2-54.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理念;儿科临床护理;运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4-02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中医护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科与其他的科室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点,小儿机体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之中,在生理、形体与病理方面均有着独特之处,且患儿年龄越小,这种特点也就越加的显著,因此,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
1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观念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领域为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疾病形成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也是研究预防疾病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科。
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辩证,即将望闻问切等资料、体征与症状收集,通过综合的分析理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根据以上治疗确定好具体的护理方式,辩证理念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也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原则,是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原则,即使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护理理念重视人、病、证的三位一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共性和个性,并根据这些共性与个性制定出法、理、护一致的护理措施。
从中医理念而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还需要将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有机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医护理观念与现代护理观念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的健康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掌握好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再根据辩证护理的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以小儿发热为例,此类疾病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不熟悉病因,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小儿发热,除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之外,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酒精擦拭、冰袋降温、温水浴、饮食疗法、通便疗法等多种护理措施,当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对症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反而会导致患儿疾病加重[2],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采取辩证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与护理,对于不同病症的处理措施如下。
表需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尤怕风、稍怕冷、或欲呕、或有喘,此类发热主要由外表受风引致,皮肤内外调和不均,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固表调和法进行辩证治疗。
表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周身不适,主要由外表受寒凉导致热量难以正常散去积聚在皮肤位置所引致,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解表散寒法进行辩证治疗。
里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大便不通,精神无异常或尤为充沛,或伴随腹胀、腹痛与手足潮热出汗,主要由于大便不通导致的内热。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通便泄热之法进行治疗。
里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热度较高,全身大汗,伴随口渴、口干或者乏力,主要由于无形之热过度散发,皮肤难以收敛,大量散热,加之内在阳气被消耗而导致,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以选择冰袋降温法进行治疗。
以小儿腹泻为例,该种疾病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儿,可以采取以下的中医护理措施:
腹部穴位按摩:用拇指、中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min,80-200下,肚角以3-5下为宜,丹田则以50-100次为宜。按摩时用力要适当、手法要轻柔,以患儿舒适为佳,一般1次/d即可。
中药灌肠:在灌肠前对患儿即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信任,灌肠时关好门窗,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灌肠完成后,开窗通风。
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相结合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芦金萍等将120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按摩加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护理结果,见表1。
可见,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按摩加中药灌肠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种方式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使用的。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中西结合护理;护理干预
小于5岁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该病的潜伏期为2~10 d,普通患病患儿会出现发热、口痛和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和疱疹,在身体各个部位可能出现斑丘疹,主要分布在手足部位,慢慢的转变成疱疹,在疱疹内有少量的液体[1-2]。重症患儿能在较短时间内病情快速发展,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症状,有些患儿在1 w瓤赡艹鱿帜阅ぱ缀湍匝住⒎嗡肿和循环障碍等疾病,甚至有患儿会病情危重,出现死亡等。研究发现[3-4],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中西结合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能显著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儿科于2014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2例手足口病患儿,分成甲组(n=50)与乙组(n=52)。甲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1±1.40)岁;平均病程为(1.20±0.49)d。乙组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龄(3.19±1.43)岁;平均病程为(1.23±0.48)d。甲组和乙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基础数据资料比较基本没有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喜炎平注射液配比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进行静脉滴注,滴注1次/d,连续静脉滴注5 d。针对患儿手足等部位的疱疹予以康复新液,可以通利血脉和养阴生肌,促进表皮黏膜的修复。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儿需进行物理降温处理。针对那些有腹泻和呕吐和食欲不振的患儿需采取静脉补液的方法进行营养补充,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与此同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乙组患儿进行常规西医护理,如西医治疗、疾病介绍、心理干预和出院指导等。甲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证护理,在患儿病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实施。①消毒隔离措施:确保诊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确保每天光照时间>2 h。患儿的物品要专人专用,消毒,防止再次发生细菌感染。医护人员随时要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每天上午要用艾草熏蒸房间,用蒲公英和板蓝根等熬水后进行喷洒消毒。②心理护理干预:患儿手足等部位会出现疼痛和瘙痒症状,患儿因身体不适和年龄较小的缘故会出现焦虑和哭闹的情况,家长容易失去耐心,所以护理人员需耐心的与家长沟通,疏导家长的焦躁情绪。中医学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忧思悲恐惊对应,可以播放一些比较欢快和柔和的音乐来让家长和患儿情绪得到放松,有镇定安神的效果。③疱疹护理:疱疹出现会让患儿有疼痛感,可使用解毒清热药物康复新液进行涂抹,或者以西瓜霜进行局部喷洒。为了避免碰触疱疹引起疼痛,为患儿穿宽大舒适的棉质衣物,将指甲剪短来防止抓挠。每日进行被褥换洗和晾晒。可采用中药外洗加内服进行治疗,如以金银花、荷叶和连翘煎成汤药进行外洗内服。④饮食护理:患儿口腔黏膜多会出现疱疹,疼痛导致其进食困难,所以食物不宜过烫,要以清淡、流质食物为主,忌食生冷和辛辣以及较为油腻的食物。因患儿情绪抑郁导致气郁日久化热,出现腹胀和纳呆、便秘等症状,需山楂冰糖水来开胃促消化,每天服用3次并辅以腹部按摩,顺时和逆时针各按60次使其脏腑气通。⑤病情监护: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有无心率过快和高热症状,如果发现患儿有任何的异常情况需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采取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
1.3疗效评价 显效:患儿经护理干预后3 d内病情好转,体温下降恢复正常,能正常进食流质食物,疱疹消退;有效:护理干预1 w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已消退,且能正常饮食;无效:护理干预1 w后病情未见好转或出现死亡[5-7]。
1.4统计学分析 将甲组和乙组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采用?字2检验法对护理干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单位取率(%),单位取(x±s),(P
2结果
2.1甲组和乙组患儿干预疗效比较 甲组患儿的疗效明显高于乙组患儿,组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足口病给患儿带来了心灵和身体上的创伤,儿童在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厌食、口腔疼痛和低热、以及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普通患儿在患病1 w后可自动痊愈,部分患儿会出现重症症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和肺水肿、脑膜炎等,甚至有患儿在治愈后留下后遗症,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在发现患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时要立即送医确诊后进行对症治疗,除了必要的隔离措施和用药治疗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帮助患儿尽快康复。但临床上普通的西医护理的效果不明显,对疾病预防治疗的帮助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疾病的康复创造较多的有利条件。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多为时邪入侵,导致脾土湿困和郁而化热,归属于肺脾湿热之候,可借用中药材进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能彻底的根除病因,比起西医单纯的皮肤护理效果更加明显。本文中,甲组患儿在西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采用中草药消毒、中药材熬汤进行外用内服和中医按摩等中医护理措施,其患儿治疗的效果大大的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乙组的手足口病患儿。说明,针对小儿手足口病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缩短患儿治疗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其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卢新梅.小儿手足口病中西结合护理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0(31):171-172.
[2]马红云.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40-41.
[3]王红,孙丽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89-1790.
[4]陈小红,周凤梅.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循证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6):111-113
[5]宋凤美.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