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高山族的传统节日: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高山族的传统节日: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3-10-08 16:41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主要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有4461个高山族分布在祖国大陆,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河南、福建、广西等省区。他们大多是抗战胜利前后从台湾省来到祖国的。 1989年前后,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约50万,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西部平原和兰屿。台湾当局统一规划为30个“山乡”,分属12个县级行政区。

  就自然条件而言,台湾本岛是祖国最大的岛屿。位于东海和南海之间,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自西向东可分为沿海平原和内陆丘陵。 、中部山脉、东部纵谷、海岸山脉等南北条状板块。岛南西侧有澎湖、金门、马祖列岛,东侧有兰屿群岛。由于北回归线经过该国中部,气候炎热湿润,属热带、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一般在2400毫米以上。水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山上有热带和温带原始森林,盛产樟树、红柏等农作物。矿产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金、银等。四面环海,渔业、盐业发达。

  高山语言与信仰

  从语言上来说,高山语属于南岛语系或波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系。可分为三大语系:泰雅语族,包括泰雅语; Tsou 组,包含 Tsou、Kanab、Shah'alua;排湾语族,包括排湾语、阿美语、鲁凯语、普南语、布农语、赛夏语、雅美语。每个语族都吸收了许多汉语借词。闽南话、客家话是高山族对外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各民族并没有共同的国家文字。 17世纪初,荷兰传教士坎迪斯在西方拉丁语的基础上创制了一套供传教士使用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史称“罗马文字”、“红毛文字”。它在台南流行了大约一个半世纪。 。 1991年,台湾当局“教育研究者会”颁布了《台湾南岛语言的语音符一系统》,为高山族至今仍流行的15种语言制定了标准化的记录“符号”。在宗教信仰上,高山族普遍信仰以祖先神崇拜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受殖民统治影响,部分人皈依了基督教。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道教、佛教的一些内容也被吸收到他们的宗教生活中。

  高山部落起源

  高山族的起源问题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自三国时期起,中国史籍中就有高山族的记载,其名称与台湾古地名相对应。三国时期,台湾称为“益州”,岛上早期居民称为“夷”。从此,历代就有了“流丘”、“道一”、“土民”等名称。明清时期,多用“东番”、“东番夷人”或“番”等称谓来指称高山族,表明高山族已基本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经过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十多年的长期研究,现在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山族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越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家。新石器时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台湾地区的古越人先后与登陆台湾的南岛移民群体融合,进而与从中国大陆迁徙而来的内陆汉族融合。经过几千年的复杂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不同血统、不同文化的高山族群。主要有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曹族、排湾族、阿美族、雅美族、卑南族、鲁凯族、平埔族等。

  高山族名

  从族名上来说,高山族的族名比较复杂。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西海岸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因接触汉族农耕文化较多,被称为平埔人。中央山两侧和兰花岛的少数民族称为高山族。 1954年,台湾当局经过研究鉴定,根据地理分布和社会文化状况,将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草族(又称邹族)等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和兰屿的族群划分为: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等九个民族为“山民”,俗称“高山九族”;布拉、巴布沙、绍、安雅、西拉雅、猴等十个民族统称为“平埔人”。确认“高山九族”和“平埔十族”构成18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台湾。少数民族的格局。台湾当局称高山族为“高山人”、“山地人”、“平原山人”、“山地人”或“祖先”、“原住民”等称谓,学术界则以“高山人”、“原住民”等称谓。土著人民”和“山区人民”。 “”、“高山部落”等名称均指高山部落。近年来,台湾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族群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是“大杂居、小聚居”。大杂居是指少数民族虽然分布在各个县,但不形成县级聚居区;小聚落意味着台湾许多县市都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城镇和村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少数民族的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认为,高山这个名字带有殖民色彩、“山民”和歧视含义,“民族”并不能反映他们的政治地位。他们愿意称自己为“原住民”。

  高山节

  高山族各民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由于受汉族影响,也过春节。除夕之夜,高山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吃火锅,称为“围炉”。平时不喝酒的女性应该象征性地喝一小口,以求好运。围着炉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净后连根一起煮,表达对父母长寿的祝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应空出一个座位,并将该人的衣服放在座位上,以表示家人想念他或她。除了接受汉族的节日外,还保留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将介绍几个特色民族的传统节日。

  高山部落节日

  高山族每年二月春耕时都会举行群众祭祀祖先的活动。 “奥特”是高山族对祖先灵魂的称呼,意为“神”。

  高山族祭祀节以“社”为单位举行,社长为祭司。祠堂内有专门的祭台,供奉祖先、祖父,献上米酒、水果、饭食等祭品,然后由祭司歌颂祖先的功绩。例如淡水各族的祭祀歌曲:“诚请祖宗,诚请奶奶,来请我喝酒,我来请你们吃米饭,请你们吃菜,祝你们年年有好收成”。年,东西方五谷丰登,猎鹿快。”阿奇什的祖先赞歌是这样的:“我的祖先是最勇敢的。他们可以活捉鹿。他们可以策马驰骋。喝酒不醉。”高山族唱完祖先歌和祭祀歌后,祈求仁慈的神“比雷克夫特”保佑他们,接受子孙后代的供奉,保佑他们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在农耕、狩猎等活动中,祭祀完成后,人们还要进行歌舞活动,使聚会充满欢乐。

  高山部落丰收节

  高山族丰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秋收时节,持续6至10天。如果有丰收年,节日活动就会延长。由于高山族各支系的生活环境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农作物的成熟期和收获期以及由其决定的节日也不同。
这些活动被组织成“社区”。节日前两天,公社长向各户宣布准备活动。女人准备食物,男人上山打猎。八月初一,家家户户用古老的钻木生火方法,点燃“兰坝子”草,让它自燃一次,自熄,然后再次点燃,煮糯米、蒸糕、做饭。并按时间将祭品放入祭篮中。聚会场所设立后,由五位巫女主持祭祖,唱祖祭词。然后妇女们集体在祖先面前跳“扎乐舞”。 (扎乐是台湾省高山族流行的一种舞蹈。音乐风格独特。“扎”是妇女打春稻所用的长木棍。“扎乐”是用不同音高击打木棍所演奏的音乐)演奏时,数名或数十名妇女聚集在石臼周围,手中握着长长的橡树,上下敲击,发出高低不同、清脆悠扬的响亮声音。内容展示了劳动过程。收割、打谷、春稻,以及获得丰收等演奏时的愉悦心情。演奏时没有弦乐和打击乐,只有橡树的敲击声作为伴奏,也没有更多的舞蹈姿势主要以其独特的节奏、多变的演奏方法和强烈的音响效果体现欢乐的心情,并常伴有优美、悠扬的桉树歌曲。表演时,有歌有舞,场面热闹。非常感人。)男人们携带狩猎器具进行狩猎祭祀。 “司马”在大年初三晚上举行,在8月15日的“提篮会”后结束。庆祝活动大多在晚上举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天一亮,要道要先修好,高山部落的首领巫师等人也到村口给部落神灵敬酒。中午,族长身着正装,头戴马毛冠,手持枪前往集合地点开始仪式。男人们立刻把神花、神树、神草放在衣服上。然后,主持仪式的部落首领点燃圣火并杀死猪。人们用锋利的小刀蘸上猪血,将其涂抹在灵树上。随后,十几个年轻人拿着刀快速爬上树,站在树枝上,用刀砍断枝叶,只留下神树顶端的三根树枝。他们砍掉树枝和叶子,象征除去罪孽,并在顶部留下三根树枝和叶子,象征人类生活的改善,让上帝从这里降临。他们从树上下来,围着篝火排成半圆。他们握住彼此的手腕,慢慢地前后摇晃着身体。为首的长辈们唱起了迎宾曲“呀!噢!”声音高亢,队伍的尾部也唱了起来。青年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回应道。唱完迎神歌后,他们各自跑回家,拿着糯米糕、动物肉、酒到祭坛上敬拜神灵。

  贡品结束后,祭祀队伍回到广场,手拉手围成半圆形。大家再次高声唱起神圣之歌和凯旋之歌。他们边唱边摇摆,歌声更加明亮。当歌曲达到高潮时,两人身穿曹族传统华丽女装的高山族公主,将手中象征家务的火把放入原来的篝火中,然后与其他人一起围成半圆形。载歌载舞的游行队伍。场外的一些曹女也穿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漂亮的舞衣。随着公主的加入,半圆形的队伍逐渐连接成一个代表和谐与完美的圆圈。曹族人就这样载歌载舞,欢腾到天明。

  泰雅族每年农历六月都会举行塞玛阿多

相关阅读